萍乡市人民医院

【萍乡日报】吹响高层次人才“集结号”

发表于:2017-07-04 浏览数:

  【编者按】
  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事业强。作为高度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已然成为医疗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萍乡市人民医院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和“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秉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医德高尚的人才队伍,为筑牢萍医品牌,实现赣湘交界区域性中心医院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吸引不同类型人才,市医院在引进方法上不拘一格:出台“柔性引才机制”和“学术系列人才评选办法”,引进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制定“资深专家评审和延聘、返聘制”, 留住了一批在萍乡甚至全省有影响力的专家;设立“名医工作室”,邀请全国顶级专家来院指导。截至目前,医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3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206人。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引进,不仅助推了医院又好又快发展,还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熊建忠
  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康复医学科主任

  熊建忠是医院最早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也是读完全日制搏士后又返回医院工作的人才之一,作为非萍乡籍人士扎根萍乡工作已14年,曾获萍乡市第十五届“十大杰出青年”。
  为熟练掌握肉毒素注射技术,熊建忠曾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修学习,现在医院已能够全面开展面肌痉挛、梅杰综合症、中风后肌痉挛、偏头痛等疾病的肉毒素注射治疗。他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特别对脑出血、脑梗塞、肌张力障碍、眩晕、帕金森综合征、癫痫等疾病有较深的研究。
  10多年来,他“把治病当做一种快乐的服务”,为自己建立“回访”制度,凡是自己治疗的患者“院里院外”全都管起来,在他的手机“密电码”里,记录了治愈的370多人的联系号码及方式。

  石刚
  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石刚是萍乡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唯一一名博士研究生。他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及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治疗。主编专业著作1部,参编5部。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相关医学论文10余篇。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复杂困难,心血管内科成为临床各科中风险和压力尤为大的科室之一,石刚每年完成冠心病的介入手术达800余台次,冠脉支架手术是与死神赛跑手术,稳、准、快是他的特点,忙是他的工作状况。
  当然“忙”,也是所有心血管医生的真实写照。一年之中, 石刚难得在家过个安稳的双休日,平时也没时间陪伴孩子成长。但同样作为临床医生的爱人对他的工作非常支持, “医生多一分责任心,多一些坚持和努力,病人就会多一分希望。”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石刚用朴实的语言总结道。

  王桂良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副主任

  中南大学博士毕业的王桂良对学术的严谨执着,全院有目共睹。他科研的方向是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研究。由他和其他9人组成的研究团队研究的“HSF1及其伴侣蛋白对小鼠胰腺炎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项目,获批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区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我省同级医院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谈到这一科研项目的成功,王桂良说得最多的是对医院的肯定。“是医院给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予我们信心。”据了解,在该项目启动前夕,市医院加快包括动物实验室在内的中心实验室建设,一期提供70多万元引进先进设备及实验试剂,二期还将斥资150万元、规划800多平方米用于科教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对申请人的个体化辅导,邀请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部、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院校教授对项目进行专项指导,并借助赣南医学院科教平台进行申报工作。
  “做科研必须要忍受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但这能够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与快乐。”正是这种快乐,支撑着王桂良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刻苦钻研,目前已发表论文24多篇,其中国外12篇。

  许贤平
  神经病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副主任

  2010年,许贤平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萍乡市人民医院工作。他熟练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及危重病的处理,尤其擅长脑血管病的抢救,是江西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参与了3项省市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7篇,其中1篇为SCI收录。
  脑卒中是人们常说的“脑中风”、“脑血栓”,是严重威胁人口健康的重大疾病。许贤平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进修半年后,与所在的神经内科联合介入科自主采用介入支架取栓治疗方式,及时挽救了多位急性脑梗死患者。这一技术,从难度上来说,是刀尘上的舞蹈,在层次来说,代表脑中风治疗的最高水平,也是医院包含神经内科、介入科、急诊科等学科在内的脑卒中团队进修学习的成果。
  “目前从技术层面来讲,取栓已不是难点。医院重视团队建设,建立起由介入科、神经内科、急诊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协同作战的团队,是关键所在。”

  罗湘
  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肿瘤内科副主任

  罗湘从中山大学肿瘤学系毕业,师从我国最著名的肿瘤学专家、中国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他擅长各种实体瘤的综合治疗,特别对淋巴瘤、乳腺癌及肺癌等肿瘤的基础和临床有很深入的研究,且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中国癌症杂志》及《临床肿瘤学杂志》等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专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10篇。
  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而肿瘤内科医护团队从不含糊。一位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的病人,拿着诊断结果心急火燎地要求罗博士尽快为病人化疗。尽管病人的表现符合小细胞肺癌的特征,但细心的他还是从一个异常的指标上感觉下这个诊断为时过早,他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建议取淋巴结活检,诊断结果为淋巴瘤。由于他的细心,避免了一次误诊,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机。而像这样的情况,罗湘每年都会遇到。

  肖都
  医学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从广州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肖都来到医院重症医学科,走在从医之路的“铮”嵘岁月中。重症医学科(ICU)是综合科室,危重病人多,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肖都因过硬的医疗护理知识、熟练的抢救技能和敏捷的反应能力,每年都有不少患者经过他的抢救获得了新生,深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好评。在他的努力协助下,医院成立多种重症疾病的多学科诊治探讨,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开拓了新视野。
  在学术上,肖都以神经病学的重症治疗为研究重点,进行重症神经遗传疾病的创新性研究,获得自主创新成果:2013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受理编号:20131521040001)“Fmr-1基因5’端非翻译区CpG岛异常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研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他还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国内独立研究及国内外合作性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

  阳涛
  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康复医学科副主任

  阳涛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现在萍乡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从事中医针灸康复工作。她熟悉掌握中医传统治疗技术:针刺运动疗法、埋线、火针、放血疗法、刮痧、热敏灸等,并结合中药方剂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治疗失眠、颈肩腰腿痛、皮肤病、胃肠疾病、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等疾病有较丰富经验。
  读博期间,阳涛师从潘毅教授和刘小斌教授,整理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案,对邓铁涛教授临床思维及治疗重症肌无力,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实习期间参与广东省梅州市“拯救0-6岁智力低下及发育迟缓儿童”项目,为30多位智力低下及发育迟缓患儿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省科技计划一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宁琳娜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医师

  在医院,有这么一个岗位,它无声无息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判断结果关乎的是无数个生命的归宿,那就是病理诊断岗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宁琳娜在医院就是从事这项工作。
  作为萍乡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宁琳娜,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蛋白质谱分析、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动物抑郁模型的制造等实验技术有较深研究。就读博士期间研究课题为“雌激素受体在雌性抑郁样大鼠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对老年痴呆症也有一定研究。目前,她共参与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两项、省科技计划一项,科研基金资助达171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

  【编后语】
  8位受访博士中,7位来自外地,有的甚至在医院待了上十年之久,并在萍乡安居乐业。博士们的安心,是医院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努力创造人才成长、使用、发展的良好环境的直观体现。萍乡市人民医院引进人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医院的发展为人才提供了舞台,人才又推动了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也为全市广大患者带来了健康福音,充分践行了一所三甲公立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2017年6月30日《萍乡日报》专版,文/组宣科 叶芹 记者 汤丹、图/组宣科 谢文拥 记者 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