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 专业医生来支招:如何应对甲流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冬季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极大,呼吸道疾病易发。针对上述情况,1月14日,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采访了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多位专家。
什么是甲流?得了甲流会有哪些症状?家中出现流感患者怎么办?除了流感还需警惕哪些呼吸道疾病?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支招。
秋冬季急诊就诊人数增多
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看到,尽管就诊人数有所增加,但就诊环境很有序。“最近,我女儿所在班级有很多小朋友都生病了,我家宝贝也不幸中招,前几天就有点咳嗽,今天突然发高烧,赶紧带她到医院看看。”1月14日中午,市民陈女士带着5岁的女儿匆忙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儿科就诊。
“幸运的是,医院接诊迅速,现在烧已经退了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陈女士边注视着正在的女儿,边欣慰地说道。陈女士表示女儿有咳嗽、发烧、头痛、乏力等情况,经过医生初步诊断是甲型流感。
“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发热患者有所增加,但整体上平稳。甲流感染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咳嗽、咽喉痛、头痛、肌肉酸痛、流鼻涕等症状。”据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勇介绍,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大部分患者服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后,两天左右症状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一周以内基本可以痊愈。但流感病毒会攻击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因此小孩、孕妇、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特别加强防范,如若不幸“中招”,出现症状的48小时内为最佳治疗时间。
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王勇表示,甲流和普通感冒在症状上存在显著差异。甲流患者通常伴有突发的高热和畏寒症状,且全身症状较为严重,如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而普通感冒则相对温和,体温上升较为平缓,咳嗽和咳痰的症状也相对较轻。因此,市民在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仔细辨别,以便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呼吸专科门诊就诊、住院部住院人数激增
“我父亲之前就有慢阻肺这个老毛病,一到冬天就容易复发。今年元旦,他因为流感病情加重,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情况,我们就赶紧把他送到了市人民医院。经过十天左右的治疗,病情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1月14日,在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部,患者家属谭女士向记者介绍了她父亲的病情。而在呼吸专科门诊门外,也有不少患者正排队等待着医生的诊治,他们中有的咳嗽不止,有的发着高烧,还有的精神状态萎靡。
“流感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大多普通流感患者来说,5至7天可基本痊愈。但对于有慢阻肺、哮喘、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打击是很大的,经常会造成病情恶化,大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病危的情况。”据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沈湘波介绍,自去年12月以来,呼吸门诊的就诊数量明显增加,住院病人也增加了三成以上。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流感症状有些许不同,部分患者还伴有消化症状,如腹痛、拉肚子等情况。”沈湘波表示,“除了流感外,我们医院检测到的还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易造成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
据悉,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情况,市人民医院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等科室的医生排班;另一方面,还根据具体情况延长了门诊坐诊时间,保证每天的挂号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诊治。同时,医院还加强了药品和检验试剂的储备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今年我们医院的药品供应也很充足,患者不需要担心买不到药的问题。”沈湘波表示,同时他也提醒广大市民,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盲目用药或进行网络自诊,导致误诊。
医生提醒:
戴口罩、慎用药、早就医、讲科学
面对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市民应如何有效预防与应对?
沈湘波指出,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他建议市民,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应尽量减少逗留,如需外出务必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要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习惯,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清洁双手;要确保室内通风良好,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清新。
沈湘波特别强调,市民在出现流感症状后,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尤其是奥司他韦等抗流感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他提醒,普通人群在自行服用药物2至3天后,若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对于老人、幼儿、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等高风险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因此一旦发病,应迅速就医,明确病因,接受及时治疗。
同时,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刘旭主任医师也向记者指出,接种流感疫苗并不能百分百保证不感染流感,但可以降低感染几率和重症风险。他提醒已接种疫苗的市民,仍需保持基本的防范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在流感高发季节,市民应提高警惕,科学预防,共同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