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人民医院

【萍乡日报】为健康加“骨”劲——探访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

发表于:2025-03-20 浏览数:

下载 (3).png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始终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持续探索骨科诊疗的“精准化”与“温度化”,借助骨科智能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以及多学科团队诊疗的紧密合作等核心优势,为众多骨关节疾病患者带来“新生”。

 

突破高龄禁区 点亮生命之光

一直以来,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医疗技术上追求卓越与创新,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南昌等地多家全国顶尖医疗机构及知名专家建立紧密的网络教学与会诊合作关系,极大提升了关节疾病的疑难病例诊断与治疗能力。

“老年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我们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精准评估,加强围手术期的病情管理,让高龄患者重拾健康。”该院关节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文毅英说。面对复杂病例,该院关节外科团队屡次挑战医学“禁区”,在2017年成功为一名103岁右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手术仅用半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自主活动能力,刷新了该院高龄骨折救治纪录。

目前,关节外科团队在高龄患者诊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统计,近三年,该院关节外科已为300余名80岁以上的老人成功实施了髋关节置换、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髋关节翻修等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

 

机器人+3D打印 开启精准时代

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浪潮中,科技为医者插上智慧的翅膀,练就更为精湛的医疗技术。2018年,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携手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共建院士工作站,建立了赣西首个3D打印中心,实现了从骨骼模型体外复刻到个性化假体定制,再到精准手术规划的全流程革新。

2024年,关节外科引进赣西首台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成熟的3D打印技术,形成“双技术引擎”。以膝关节置换为例,机器人通过CT三维重建实现个性化截骨规划,术中机械臂操作误差低于1毫米,配合3D打印的髋臼模型,可直观评估假体匹配度,显著减少术中出血与组织损伤。

“机器人并非代替医生,而是延伸了医生的‘眼’和‘手’。”文毅英表示,该技术已覆盖髋、膝关节置换及复杂翻修手术。今年年初,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导致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朱阿姨,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关节外科使用机械臂精准操作,将假体角度误差控制在1°以内。术后次日,患者即实现无痛行走。

 

发挥“传帮带”作用 培养人才梯队

人才,是推动科室发展的重要引擎。关节外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实力强大的专业医疗队伍。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硕士以上学历8人,形成了“老中青”人才梯队。通过“传帮带”模式,青年医生赴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进修,并参与院士工作站联合攻关项目。文毅英表示:“我们始终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为年轻医生提供宝贵的手术实践机会,同时通过严格的术中指导与术后复盘,确保每一项技术的传承都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精益求精。”

 

开展常态化“上门随访” 探索“全周期”服务模式

患者出院不是服务的终点,而是延续关怀的起点。关节外科始终秉持“以病人为中心,视病友为家人”的服务理念,将术后随访纳入常态化工作。

“早些年,由于交通条件有限,我们团队只能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穿梭于市区内的患者家中进行随访。”文毅英回忆,“‘上门随访’一直是我们科室常态化工作,如今,服务范围已经扩展至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安源区。”关节外科医务人员每月都会利用业余时间,对术后重点监测患者进行上门回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真正做到治疗用心、服务贴心、患者放心。

目前,关节外科探索“全周期”服务模式,在常态化“上门随访”的基础上,每年定期举办“心有您膝”医患联谊会,开展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搭建医患沟通桥梁,帮助患者了解骨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做好自我防护。

 

拓宽医学领域 护航全民“动起来”

健康运动,离不开运动医学的坚实支撑与科学指导。多年来,关节外科在运用微创关节镜治疗各大关节运动性损伤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市人民医院进一步细化、深化专科优势,于2024年成立运动医学科,旨在进一步提升运动性损伤的诊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随着社会对运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热爱运动的人群日益壮大,运动损伤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文毅英介绍,“运动医学科的成立,可让萍城百姓享受更精细、专业的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指导,受益于专业的运动医学服务。”

文毅英说,下一步,关节外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围绕价值医疗、舒适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银发医疗、同心医疗,聚焦人工关节置换、运动医学、老年髋部骨折三大特色领域,着力打造赣湘交界区域性关节疾病与运动性损伤诊疗中心,更好地服务群众。

(本文刊载于《萍乡日报》2025年3月18日健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