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日报】护航“呼吸自由”守护“生命关口”——探访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健康,作为衡量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和突破口。呼吸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高发、多发趋势,居主要死亡疾病前列。
面对这样重大的责任和挑战,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刻认识到,维护大众呼吸健康,必须加强预防与治疗并重的坚固体系。近年来,这支由5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怀着对生命深沉的敬畏、带着对医学纯粹的追求,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群众筑起呼吸健康防线。
尖端技术突破填补地区空白 呼吸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2024年,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率先在赣西地区开展超声支气管镜(EBUS)检查,累计完成手术200余例,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部占位病变等疑难病例提供精准诊断。据悉,EBUS技术通过实时超声扫描,大幅提升了穿刺准确率,降低了传统活检假阴性率。 65岁的张先生也因这项技术受益,他因持续声嘶就诊,传统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经EBUS引导穿刺,最终确诊为肺鳞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从入院到病理确诊仅用时5天。“过去这类患者需转诊至省级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沈湘波介绍。 在恶性气道狭窄治疗方面,团队创新性应用经支气管镜瘤体内PTS注射术。2024年收治的晚期肺癌患者刘女士(化名),因肿瘤阻塞左主支气管导致严重呼吸困难。团队通过硬质支气管镜联合PTS注射,24小时内恢复气道通畅。该技术通过化学消融直接诱导肿瘤坏死,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从82%升至96%。 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这支由55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构建了覆盖“危重症抢救—慢性病管理—职业病防治”的综合体系。2024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了37例呼吸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其中包括一名妊娠34周合并重症肺炎的孕妇。通过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最终母婴平安。 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到肺癌,这些疾病在早期往往难以被察觉,患者常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寻求医疗帮助,但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针对慢性呼吸疾病,科室开设慢阻肺、哮喘等6个专病门诊。科室原创的三维呼吸康复方案融合呼吸操、耐力训练及营养干预,使慢阻肺患者急性发作住院率下降三成以上。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防治思路,将工作的重心前移,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有效降低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首席专家董利民说。2024年,科室开展的技术帮扶覆盖周边12家县级医院,培训基层医护300余人次,推动区域呼吸诊疗同质化发展。 科研创新与人文关怀并重 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团队近三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项。科研方面,主持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论文21篇。 在硬件建设上,科室配备了全省领先的呼吸介入手术室,拥有奥林巴斯超声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等设备,总价值超2000万元。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精准医疗提供了强大的支持。2025年新建的RICU病区增设10张智能监护病床,可实现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等参数的实时AI分析。 做好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需要患者积极正确地参与。萍乡地区可谓十里不同音,不少老年病人既听不懂普通话也听不懂萍乡话,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掌握药物吸入技术存在一定困难。针对此情况,科室制作了多种方言版宣教视频,并手把手耐心指导,极大地提高了用药效果。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医院率先全天开放专家门诊,让患者得到及时诊疗;科室员工自发捐赠设立慈善项目,购入无创呼吸机、制氧机、康复器材等设备,让家庭困难患者能够免费获得基本的呼吸支持治疗;加强肺结节患者的科学全程管理,及时答疑解惑,积极组织多学科讨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科室还开设了“萍医呼吸”微信视频号和公众号,延伸医疗服务范围,实现院内院外服务“不打烊”;成立多个医患沟通交流群,积极发布健康宣教、科普知识和专家答疑;结合世界哮喘日、世界慢阻肺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等,举办多种形式的健康义诊、科普宣传活动。
(本文刊载于《萍乡日报》2025年5月6日健康版 )